今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。連日來,馬洲島上一片繁忙景象,施工人員正奔走在長江灘涂、島內濕地等處,加快搭建通信網絡、視頻監控等基礎設施,為長江江豚監測體系、長江水生生物棲息地保護修復工程建設構建信息化基礎支撐。“近期,馬洲島成功入庫省‘生態島’試驗區建設項目,目前各項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開展。”靖江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一局副局長陳偉介紹。
靖江馬洲島“生態島”試驗區位于全省“生態島”試驗區“四帶三區多點”總體布局的“長江流域旗艦水生生物保護帶”中心位置,包括馬洲島及周邊長江水域和部分長江岸線,總面積為69.22平方公里。區域內有長江靖江段中華絨螯蟹鱖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、長江蟛蜞港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江心洲重要濕地,是國際候鳥重要通道“東亞—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”的重要驛站,也是刀鱭、中華鱘、胭脂魚等珍稀魚類的重要洄游通道和索餌場,更是“水中大熊貓”長江江豚不可替代的自然棲息地之一。
據悉,目前,我市已在馬洲島部署了12個“生態島”試驗區建設工程,整體建設預計2025年年底結束。馬洲島“生態島”試驗區建設主要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、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、物種保護、改善動植物生境、外來物種入侵防控、生物多樣性持續開發利用和制度創新等方面開展,總計部署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、動植物生境改善、建立物種保護小區、外來入侵物種防控、生物多樣性可持續開發利用和制度創新舉措等六大類12個重點工程項目。通過項目實施,計劃到2025年,馬洲島“生態島”試驗區范圍內的生態系統穩定性能、生態質量能得到顯著增強與改善,生物多樣性水平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,馬洲島形成水陸一體的“一核一帶兩廊四區多點”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。
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、馬洲島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觀測研究站負責人曹銘昌表示,得益于已建成的生物多樣性觀測站一期工程,以及正在建設中的長江江豚立體式監測體系、高潮位鳥類棲息地,團隊能夠在島上更便利地觀測到各類生物。數據統計顯示,經過團隊近三年來的觀測,馬洲島記錄的鳥類物種數從首次觀測的55種增至221種,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,為黃胸鹀、東方白鸛、黑臉琵鷺、白頭鶴。島內還記錄了陸生維管植物245種,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2種,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;獸類7種,其中包含2種江蘇省重點保護物種,為東北刺猬和黃鼬;兩棲和爬行動物11種,其中包含6種江蘇省重點保護物種,為中華蟾蜍、金線側褶蛙、烏梢蛇、王錦蛇、短尾蝮和黑眉錦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