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成化皇帝
明成化七年(1471年),靖江建縣,首任知縣為張汝華。
靖江古稱馬馱沙,又名驥沙、驥江、驥渚、馬洲、牧城、陰沙。三國東吳赤烏元年(238年)前成陸,赤烏二年(239年)為東吳大帝孫權“牧馬大沙”,屬吳國毗陵典農校尉延陵縣暨陽鄉。
晉太康二年(281年),屬毗陵郡暨陽縣(今江陰市)。從南北朝至五代十國期間,馬馱沙一地兩附,南部小沙隸江陰,北部大沙先隸海陵,后隸泰興。
北宋時期,馬馱沙又名“陰沙”,江陰軍(州)在靖江設立馬馱沙巡檢司,管理地方治安。
到了明朝,因長江泥沙沖積,馬馱沙逐年漲灘,與北岸的陸地連成了一片,其版圖明顯擴大,人口明顯增加。
洪武二年(1369年)改州設縣,馬馱沙全隸江陰縣。成化三年(1467年),巡撫高明以江盜不靖,奏設縣丞1名,署理馬馱沙。成化七年(1471年),為適應管理需要,應天(南京)巡撫滕昭上書朝廷,建議將馬馱沙從江陰劃出,表章中說馬馱沙“居長江下游,扼江海門戶,捍衛全吳,足稱重鎮”。其重要性雖然是從軍事上講的,但講得很確切,很充分,成化皇帝立即準奏,并賜縣名“靖江”。“靖”是“平定”的意思,希望這里不再有盜匪,能夠長治久安,百姓安居樂業,永享太平。
成化七年(1471年)十一月廿八日,張汝華作為首任知縣來到靖江。張汝華,直隸(河北)懷安縣人,舉人出身,以辦事果斷、精明干練深得朝廷的信任。他來到靖江的第一件事就是擇地建城,確立治所。當時有些集鎮本有建城的條件,但他考察后認為地理位置均不理想,特別是安全無法保障,最后決定將縣城建立在水寨舊址上,這就是今天靖城鎮的前身。
張汝華對水寨舊址進行了全面考察。這座建于100多年前的水寨已經面目全非。它周圍約三華里,水寨內除幾處茅舍,便是高低的麥垅和雜亂的草木,顯得十分荒涼。但它背靠孤山,面臨長江,與江陰要塞互相呼應,地理位置極好。以后的事實證明,張汝華的決策是正確的。靖江之所以有南北交通樞紐和“橋頭堡”之稱,正是源于這一決策。從那時起,這座縣城便作為靖江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一直延續至今。
但是,要在荒地上建城,困難是巨大的。張汝華不愧是實干家。他一邊募集資金,一邊組織施工,在他的任期內,修筑了城墻,建造了縣衙、學宮、壇廟、察院、總鋪、倉廒、公館、迎恩亭,計房屋281間24廈。此外還開鑿了內外城河,疏通了東西水關,造了8座橋,打了5口井,并規劃了街坊,鋪設了道路。至此,縣城的規模初步具備,使馬馱沙到靖江縣的演變畫上了圓滿的句號。但是,張汝華也為此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。他除了肩負統籌規劃、組織施工的重任,還與民工一樣地勞動,一樣地住工棚、穿布衣、吃粗茶淡飯。作為封建社會的縣官,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。
張汝華在《造縣歲月記》中描述道:“揚子江中有地,曰馬馱沙。蓋江源萬里,數道之水一匯而注于海。至是海近,潮勢湯湯,江闊數倍,水歧而復合中積成沙洲,適居水之中央,東西可五十里,南北可二十里。居民版籍五十有五”。從這些文字中,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建縣的條件是多么艱苦!
從一個江中沙洲到一個初具規模的縣城,張汝華及靖江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勞動與代價。從此,靖江就像一顆明珠,鑲嵌在長江之濱。靖江有今天的繁華,首任知縣張汝華的功莫大焉,張汝華知縣的功績將永遠銘記于靖江史冊之中。
賜名的成化皇帝:明憲宗朱見深(1447年12月9日—1487年9月9日),初名朱見濬,漢族。明朝第八位皇帝,明英宗朱祁鎮長子,母孝肅皇后周氏。1464至1487年在位。
朱見深本為太子,土木之變后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,叔父朱祁鈺即帝位。到景泰三年(1452年),朱祁鈺將 朱見濬廢為沂王,改立朱見濟為太子。景泰八年(1457年),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,被立為太子。
朱見深英明寬仁,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,平反于謙的冤屈,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,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。時代風氣清明,朝廷多名賢俊彥,朱見深能夠寬免賦稅、減省刑罰,使社會經濟漸漸復蘇。 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,不能說沒有缺陷。
成化二十三年( 1487年)九月九日病逝,終年41歲。廟號憲宗,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。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