宏觀調控政策如果從非典之后121號文件算起已經8年時間了,這8年時間內房價越調越高。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我覺得主要是政策不太協調。
任何的政策都有滯后性。有些政策今天出臺了明天就會有反應,例如像提高利率的政策,提高存款準備金的政策。有些政策出臺后可能需要兩三年后才有反應,例如像土地政策,你要增加土地的供應量,今年增加土地的供應量明年甚至后年才能夠建成房子。還有一些像稅收政策就是更長期的影響了。所以反應有快有慢,不能夠太著急。
沒有特別權威的部門來協調這些調控房價政策,都是各個部門出臺自己的政策,例如發改委出臺的政策就是限價,土地部門出臺的政策永遠都是說“要限制土地的供應”。如果房價上漲太快,中國剛性需求的土地供就應該要能夠滿足,但是每次土地部門說的都是一定管好土地這個閥門,這給市場的信號就是以后就沒地了,在這樣的預期下反而推動了房價的上漲,在具體實施中就像把一個東西往前拉有人這個方向使勁、有人那個方向使勁,就有可能使反了,如何把這些政策能夠結合起來至關重要。
從市場來看,因為2011年政府采取的政策是最嚴厲的政策,和往年的任何一年都不一樣,今年是用行政命令的辦法把房價壓下去。政策出臺后,限購的35個城市成交量都開始下滑,而且北京、上海下滑量比較大,成交量下滑然后才會波及到價格。
房價我們要看的話有兩個根本原因:一是土地的供應,如果沒有土地的供應就是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,房子的供應取決于土地的供應;二是從2008年底之后一直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,市場上的錢特別多,而這些錢大部分都流到房地產市場了,無論是開發、地王還是購買房子也好,所以我認為貨幣政策和土地政策是影響房地產最重要的兩個政策。如果今天晚上宣布“明天把所有的按揭款全取消“,明天房地產就會跌,不用說什么一套房、二套房。所以錢和地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最大。(來源:新華網,編輯:管旭東)